猴王在三個月前養了一隻巴西紅耳龜,
咳咳,原本要取個很好聽的名字──「墨守」
但後來決定接地氣一點,糙養就好。
所以就叫做「陳小龜」,當然陳是跟猴王姓的啦 XD~
﹝猴王媽:「墨守」該不會是從墨守成規來的吧?﹞
﹝猴王:呵呵對啊!墨守成「龜」,很有創意吧!﹞
......
(叮!您的好友已下線!)
忽略以上猴王快成為邊緣人的小插曲。
現在猴王來科普一下關於龜龜的一切吧!
猴王養的是巴西紅耳龜,屬於澤龜的一種
﹝澤龜科是含有最多種烏龜的家族喲﹞
所以就先來說說兩棲的相關知識吧!
※兩棲爬蟲學〈herpetology〉:
研究爬蟲類及兩棲類的學門,
因此兩棲類與爬蟲類常合稱為兩爬〈herps〉,
飼養者則稱為 herpers、herp hobbyists﹝兩爬愛好者﹞
和 herpetoculturists﹝兩爬培育家﹞,
後者通常指自行繁殖動物的專業愛好者
※ "turtle"﹝烏龜﹞一詞是怎麼來的?
烏龜〈turtle〉這個字來自法語的"tortue",
同時也是陸龜〈tortoise〉的由來,
烏龜泛指所有有殼的爬蟲類。
美國口語上的 turtle 用來指
「專門棲息在湖泊、池塘、河流及河岸半水棲的物種」
tortoise 則專用於陸棲的種類,
只在喝水或快速洗澡時會進到水裡。
陸龜的腳常讓人聯想到大象的腳,是個辨識度很高的特徵
有些烏龜被稱作水龜〈terrapin〉,
terrapin 最初是作為食物的烏龜,
例如美國東部沿海的鑽紋龜,
這個字在2005年之後已經很少使用
※哪尼?!還分兩種脖子!
烏龜分成兩個主要的類群,
曲頸龜亞目和側頸龜亞目,
表示的是烏龜將頭縮回殼裡的方式不一樣。
陳小龜就是屬於曲頸龜的一種。
※小龜身上的術語:
甲橋〈Bridge〉:連接背甲與腹甲
背甲〈carapace〉:龜殼上部
緣盾〈marginal scute〉:背甲外圈的部分
頸盾〈nuchal scute〉:烏龜頭頸部正後方的緣盾
腹甲〈plastron〉:龜殼下部
盾板〈scute〉:組成龜殼的單元
椎盾〈vertebral scute〉:龜殼上部脊椎正上方的盾板
※不准賣小龜!何謂「四吋法」?
一個有關烏龜的聯邦法俗稱「四吋法」,
禁止販售體長4英吋以下的烏龜,
該法律源於多起廣為人知沙門氏菌感染,
與不正確的觸摸寵物烏龜有關。
這條法律的執行頗為反覆無常
So 美國有些地區很少執行;
其他就比較普遍執行惹
※關於巴西龜、關於陳小龜
臉頰兩側各有一個紅點或寬帶,
偶爾會在寵物店中看到不同花紋且缺少紅耳的親戚,
有些體長能達到2英尺。
成年雄龜的尾巴比雌龜長,
而且具有特殊的劍狀前爪。
成龜需要大型的飼養箱,
尤其是雌龜,體營會比雄龜大很多。
曬台對於紅耳龜來說是必須品,
他們會爬上去做一次好幾個小時的日光浴,
﹝但是陳小龜不喜歡曬太陽嗚嗚嗚﹞
伸展四肢吸收熱能,
在他們的自然棲地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
常可以看到他們以此方式曬太陽,
紅耳龜是精力充沛的雜食性烏龜,
需要溫暖的環境﹝水溫介於24 ℃ 至26 ℃ ﹞,
日曬區則介於29 ℃ 至31 ℃ ,
各式各樣的蔬菜、昆蟲、肉、魚和蚯蚓是基本食譜,
正確照顧下,壽命超過20年是很有可能的
※生病的徵兆
1、身上有多處結痂或者是流鼻水
2、眼睛凹陷、緊閉或有異物睜不開
3、排泄物有血、拉稀或滿滿的蟲
4、拿在手上覺得很輕或很空洞
5、缺乏活力或不夠警覺
6、龜殼上有潰爛或傷口
※曬太陽要注意...
如果你把烏龜養在玻璃水族缸內,
切記不要讓水缸整個暴露陽光下,
如果烏龜沒辦法離開日照範圍,
最後你就會得到一隻烤烏龜,
或是好吃的烏龜乾。
※鈣質的補充:
雖然提供烏龜紫外燈不是必要,
但仍建議給予幼龜照射
紫外光首先要考慮的是全光譜燈泡,
許多不同廠商生產名為「全光譜」的日光燈泡,
針對這類燈泡的研究顯示,他們其實無法完整重現太陽光,
但其中有些能發出大量的UVB﹝紫外線B﹞。
烏龜需要照射UVB以刺激維他命D3的合成,
對於烏龜來說,維他命D3是維持正常鈣質吸收的必要物質
﹝成龜的鈣質需求量較低﹞
【!!!】記得更換燈泡
全光譜燈泡發出的UVB量會隨著時間衰退,因此需要每年更換
如果你決定要使用全光譜光照,
要記住有益的光線波長會被玻璃或塑膠阻隔,
因此在光源和烏龜中間不要出現這種材質,
為了讓光照充分發揮效果,燈光與烏龜要夠靠近;
12至18英吋最合適﹝30.5至45.7公分﹞
※UVB白熾燈泡﹝只能在白天用﹞
現在已經有補充UVB的白熾燈泡,
比較貴但是更持久,
長時間來看的話比每年更換的日光燈泡更划算,
這種燈泡會產生大量熱,
因此必須使用陶瓷燈座並且小心監控溫度
※夜間加溫
紅外線陶瓷加熱燈泡可以整晚開著,
因為他們不會發出任何可見光,
因此不會干擾烏龜的日夜循環
※小龜髒髒!身上有菌菌!
不管抓取任何烏龜之後都要用肥皂洗手,
以及清潔手髒時摸過的地方,
特別是有機會與食物接觸的地方。
有些烏龜會帶原沙門氏菌或其他疾病,
這些細菌是正常烏龜腸道細菌相的一種。
By the way,
對水質敏感的烏龜,
需要把水放著幾天﹝曝氣﹞,
曝氣可以讓水里的氯逸散到空氣中
※鈣塊:
除了有補充維他命和鈣質的功能之外,
也能打磨烏龜的喙,
對於快速成長中的幼龜以及準備產卵的雌龜特別有幫助,
因為他們需要額外的營養補充
※餵食日程
成體烏龜不需要每天餵食,
餵食的量應該是每二到三天,
給予幾分鐘內就可以吃完的量,
不要過度餵食你的烏龜,
他們會變肥(嚇!),其他與肥胖相關的健康問題就會接踵而來,
﹝不過人工飼養肉食性烏龜,例如真鱷龜,通常會餵食活魚﹞
※認識烏龜:
烏龜的甲殼由肋骨及胸骨特化而成,
表層為骨質皮,是最光滑的部分。
是以和人類指甲相似的蛋白質和角質板所形成的,
屬於身體的一部分,直接包裹烏龜的肌肉和內臟。
龜殼還有軟硬之分,一般烏龜多為硬殼,
但鱉則為軟殼,且沒有腹甲只有肌肉。
﹝烏龜肺部的空氣能幫助它浮在水上﹞
烏龜體表是有鱗片的,
因此牠們有時會有脫皮的現象,
但皮屑的量並不多,也不會有成片脫落的現象。
烏龜的嘴巴與鳥一樣,稱為「喙」,
而且牠們沒有牙齒,也無法咀嚼。
在攝食時,大多以角質化的喙與齒板來撕裂。
※腦
智力較差,但能記住吃飯的時間,
也會尋找舒適或有充足日曬的地方休息,
學習能力較緩慢。
※耳朵
在頭的側面、眼睛的後方有圓盤狀的皮膚,
那就是烏龜的鼓膜,烏龜沒有外耳,聽力也不佳,
但是可以聽到比較低頻的聲音
※龜殼
仔細檢查烏龜的背甲和腹甲,
留意每片盾板的交接處有沒有變得太鬆散,
許多澤龜成長中會定期蛻去最表面薄薄一層盾板。
有一次猴王幫小龜刷背的時候,
就有一小塊被猴王掀起來(倒吸一口冷氣
不過如果一次剝離太多層的話就不正常了,
有可能是盾板底層受感染的情況,
造成盾板與下層的骨骼分離,
通常這類的感染會在盾板邊緣留下一層看起來黏糊糊的乳狀物質,
像牙膏一樣,輕輕按壓可以將這些物質擠出,
會發生這樣的感染通常肇因於烏龜沒有獲得足夠的曬太陽時間,
或是水裡有太多細菌滋生,
拉長曬太陽時間加上頻繁換水可以治癒這種感染,
但若病症持續的話就需要諮詢獸醫
※四肢
檢查烏龜時看看四肢和尾巴有無割傷或擦傷,
看到皮膚鬆鬆的無須緊張─烏龜會蛻去舊皮,
但與蛇不同,烏龜的舊皮會一小塊一小塊脫落,
盾板也是一樣,一次只有一層會脫落。
﹝有些種類的蛻皮會比其他更明顯﹞
※頭頸:
最後要檢查烏龜的頭部和脖子,
烏龜的眼睛應該要明亮且有光澤,
迅速地跟著移動中的物體移動
※重量
定期幫你的烏龜量體重,是個良好的習慣。
不過猴王是個懶主人,所以都沒做(呵呵~)。
體重減輕是一項健康出現問題的早期指標。
如果怕忘記,可以在每天餵飼料的時候量體重。
當烏龜離開水乾燥後,放在料理秤上,將體重紀錄下來。
※藥也可能致命
有一種獸醫常用在其他寵物身上的藥物,
絕對不能給烏龜用,That is──伊維菌素〈ivermectin〉,
伊維菌素及其相近化合物常作為治療內寄生蟲的處方用藥,
例如狗的心絲蟲,
但這類藥物會讓烏龜和陸龜喪命,
如果獸醫開立這種藥給你的烏龜,
換個獸醫吧,因為他並不熟悉烏龜的治療,
大概只會幫倒忙...
※缺乏營養
爬蟲類用的鈣粉和維他命在大部分寵物店都能買到,
檢查成分表確認是否含有維他命D3和維他命A,
缺乏這兩種維他命是烏龜最常見的飲食問題。
※病狀
缺乏維他命A的烏龜眼睛浮腫,皮膚上常有開放性潰瘍,
在飲食中加入含有胡蘿蔔素的蔬菜水果,
像是地瓜或胡桃南瓜〈winter squash〉,
有助於預防維他命A不足。
不幸的是有些烏龜挑食,
不吃這些食物,所以需要偶爾給予維他命的補充。
如果在糞便或水缸內發現寄生蟲,
必須要諮詢獸醫以獲得適當的藥物治療。
感染的前兆,
例如烏龜鼻孔的泡泡、呼吸困難、突然的食慾下降,
或是無法正常游泳等,都要注意。
※受傷(陳小龜嚇主人最會做的效果)
錯誤的環境設計﹝例如:尖銳的石頭﹞,
或是其他烏龜好鬥的行為是導致受傷的原因。
不過我家小龜比較常從高台摔下來,
看起來是毫髮無傷啦!
你可以用稀釋的聚維酮碘〈povidone iodine〉清潔傷口,
polysporin藥膏用在小傷口效果也很好,
附帶有不溶於水的效果。
※分辨雌雄
烏龜尾巴上的泄殖孔〈cloacal opening〉的位置,
是分辨性別最好的指標,
垂直抓著烏龜,腹甲面向自己,
輕輕將尾巴往下拉,
檢查泄殖孔與背甲邊緣的相對位置。
雄龜的泄殖孔會超出背甲邊緣的範圍,
而雌龜的泄殖孔則會比較靠近身體,
在背甲邊緣之內,這種判斷只在成龜準確,
小龜可能還不會出現位置上的差別。
另外,成體體型也是判斷烏龜是否成熟最方便的指標
雄龜偶爾在被抓取時或放回水裡後,
會伸長他們的陰莖,特別是繁殖季期間。
有的飼主以為是腸脫垂,
烏龜受打擾後通常會迅速收回陰莖,
但腸脫垂的特徵是收不回去。
觀察到烏龜伸出陰莖,
絕對是判斷該隻烏龜性別的有力證據。
以紅耳龜來說,雄龜具有非常長又彎的前腳爪,
是求偶儀式用的工具,
他們會在另一隻烏龜面前倒退游泳,
並嘗試用他們的爪子觸碰對方的臉頰,
雖然求偶行為加上長爪子可以確定是雄龜,
但另一隻烏龜卻不一定是雌龜,可能是雄龜。(嚇)
※紅耳龜的交配行為
雄性紅耳龜會跟著雌龜一陣子,
然後迅速游到她前面並且轉過身面對雌龜,
接著會用他長長的,
像劍一般的前爪觸碰她的臉頰和脖子,
觸碰一陣子之後,雄龜會試圖騎上去,
如果雌龜不接受的話,他會再來一次剛剛的儀式;
交配季的高峰期間,如果找不到雌龜,
雄龜也會像其他雄龜求愛。
雄龜通常在腹甲中央會有個輕微的凹陷,
雌龜則是平坦的,
雄龜腹甲的凹陷可以在交配時更貼合雌龜背甲的曲線。
※溫度決定性別
烏龜蛋需要在一個相當溫暖的環境孵化
大約28°C〈80°F〉最常被採用,
然而烏龜孵化的溫度具有重大的影響,
有些烏龜跟人類一樣,
幼龜的性別是由染色體決定,
其他烏龜則是溫度決定性別
〈Temperature-dependent Sex Determination〉,
簡稱TSD,在特定溫度下孵化的幼龜會有特定的性別。
換句話說,烏龜蛋承受的溫度會決定幼龜的性別。
不同烏龜種類的TSD也不同,
許多種類在低溫會產出雄性,
高溫主要產出雌性,
介於中間的溫度則會混和產出。
以陳小龜為例(紅耳龜),
冷孵→雄;
中間→雄;
暖孵→雌。
﹝註:冷孵是24°C〈75°F〉及更低;
中間是介於24.4°C至27.2°C之間〈76°F至81°F〉;
暖孵是30°C〈86°F〉﹞
﹝路人甲:所以陳小龜到底是公的還是母的?﹞
﹝猴王:其實我也不知道XDD!﹞
通常幼龜是看不出性別的,就算猴王有火眼金睛也一樣,
等長大之後,透過體型、行為判斷是最準確的!
※物種、介紹與分布範圍
美國最常見的寵物龜是紅耳龜,
紅耳龜體色綠色,背甲有花紋,
臉上和四肢有綠色及黃色線條,
耳朵後方的正字標記「紅耳」斑點,
大多數人一眼就能看出來。
紅耳龜屬於中大型烏龜,
雌龜體長可超過一英尺﹝30.5公分﹞,
雄龜通常體型小很多,
可以靠超長的前爪來辨認。
每年都有大量紅耳幼龜從美國南部的烏龜農場產出。
紅耳龜原生於美國中南部平靜的水道,
﹝密西西比河流域﹞
池塘和湖泊中,紅耳龜是彩龜的一個亞種。
所以紅耳龜之所以被稱為巴西龜是一個誤會,
因為早期台灣引進來的確實是來自巴西的彩龜,
長得跟紅耳龜很像,
即便在市場上,巴西的彩龜隨著時間推移被紅耳龜取代。
名稱卻就這樣留下了。
※淺談歷史:小龜的祖先,背上沒有殼?
烏龜﹝泛指龜鱉目﹞是現存最古老的爬行動物,
蛇、蜥蜴、鱷魚雖然也都屬於爬蟲動物,
但發展歷史都不如烏龜那麼長久。
2008年,在中國貴州省發現一個體長35cm左右的烏龜化石,
為目前已知最早的烏龜。
其生存時間約在兩億兩千萬年前,
推估烏龜從此時開始演化。
But 那時的烏龜只在腹側有甲。
生物學家推測,在兩億一千萬年後,才演化成有完整堅硬龜甲的模樣。
目前已知最古老的烏龜,
屬於「原顎龜」〈proganochelys〉,
其構造已具備許多現代陸龜的特徵,
例如完整的背甲與腹甲、形狀大小與陸龜相似等等,
只是其頭與四肢上不能縮進殼內。
學者推測,應是在兩億至一億四千六百萬年左右,
才演化出可將頭與四肢縮入龜甲的生理構造
﹝可能是為了防衛恐龍的獵捕﹞
※養龜猴無聊去Google的小知識
‧槓龜:由「貢龜」一詞衍伸而來。
古時人民會進貢烏龜給皇帝,
故有「貢龜」一詞,由於要進貢給皇帝的烏龜都十分稀珍,
一旦進貢就再也回不來,因此有「財物有去無回」之意
‧龜毛:有學者認為「龜毛」一詞
可能來自於成語「龜毛兔角」,
這是因為烏龜無毛、兔子無角,
故以此比喻有名無實,
或現實中全然不存在的事物。
以上就是猴王看書整理來的啦,
也許有些點猴王沒有講到,
不過你們知道的,
有些東西猴王覺得太簡單了((跩
另外,小龜很可愛!很可愛!很可愛!
﹝工商服務第二彈﹞
想看小龜快點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