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猴王讀文化苦旅的過程中,

真的深深被每一個余秋雨所刻劃的場景所吸引,

所以一篇八股式的讀後心得就這樣誕生了!

 

文化,是證明人類存在的信物,不論其盛或衰;

 

苦旅,則強韌行走途中的每一個凝視,苦到極點終盼來甘甜。

 

 

 

從西北荒漠行至江南古鎮,從佛家壁畫望向道家高塔,

 

余秋雨說:「看著看著,就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

 

從山中無歲月到月湧大江流,

 

從平頭百姓的嘆息緩步至詩人傲骨的不馴,

 

余秋雨說:

 

「人生是偉大的,因為有白髮、有訣別,有無可奈何的失落。」

 

閱讀《文化苦旅》,自己也彷彿是獨身於中國的一方天地,

 

舉目便望見歷史的痕跡,眼前是曾經的錦繡江山,

 

耳邊的馬蹄和吶喊卻毫不流情地將鮮血潑灑在它身上,

 

只留下白骨的喑啞。

 

除去對這些過往景物的哀戚,生活中文學的美麗也同樣可見。

 

在〈夜雨詩意〉中,

 

我尤其發現了我和余秋雨對「雨聲」有著同樣的情感。

 

我鍾愛雨天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因為它帶有節奏感的聲音。

 

從台中來到基隆讀書,

 

我雖總抱怨著溼透的褲腳破壞了上課的心情,

 

但內心卻是抑制不住的狂喜,暗暗祈禱著這雨能撐到我回家,

 

好讓我在自己的小租屋處中,品嚐得來不易的寧靜。

 

余秋雨在此描述到——

 

「正是在這種情境下,你會感受到往常的世俗喧嘯一時澆滅,

 

天上人間只剩下了被雨聲統一的寧定,被雨聲阻隔的寂寥」。

 

 

 

於我而言,落雨的步伐,

 

是那種零落的時間,恰似殘花凋落,又如火光搖曳。

 

其節奏的不連貫你無可指摘,只因他詮釋了生活最完美的詩意。

 

輕鬆時便可哼著曲調,再來點不著邊際大江東去;

 

沉重時便予以蒼涼,眉眼間盡是淚也帶不走的憂傷。

 

《文化苦旅》特別教會我傾聽,

 

以沉靜、以等待、以開放的心去傾聽,

 

就如《悉達塔》中說的——

 

不帶狂熱,沒有期望,不加批判,不生想法。

 

 

 

他的文字從空間走出時間,一本出版不到三十年的書籍,

 

讀起來卻比任何一段歷史都來的滄桑。

 

這也許就是文人的負擔,文字的重量。

 

閱讀完了這本書,

 

我想,會不會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擁有一顆文學不已的心,

 

只是世俗的喧鬧和無形的壓力,逼退了我們對生活熱情的吶喊?

 

 

 

當我夜晚獨自寫著勒沙特列的平衡方程式,

 

心中竟不自覺地生出了書畫家徐文長墨色的寂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猴子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